从文盲现象论区分“语言能力”
和“文字能力”的重要性
在「第四届全国认知神经语言学
高层论坛」上的發言
因为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不同。人的语言能力是自然获得的,而文字能力必须通过教学才能获得。
因为文字不是语言,文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表达和记录思想的工具。人类初始只有语言,没有文字。语言用口发出,由耳接收,是用语音来表达思想的,是以“音”示“意”的听觉符号。人自然会说话,但只能近距离交流,而且语言一发即逝,不能留存,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为了把语言表达的思想能让远方的人和后人知道,人类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用手发出,由眼接收的可超越时空的表达和记录思想的工具,这种工具就是文字。文字是由字形、呈现字形的方式(刀刻、书写、打字、印刷等)和存留字形的载体(龟甲、竹简、纸张、计算机和手机等)构成的,三者缺一不可。
(左边是汉字字形,英文字形,法文字形,右边是其他文字的字形)
(呈现字形的方式有刀刻、用毛笔、鹅毛笔、钢笔书写、印刷术、用键盘打字等)
(存留字形的载体有龟甲、石碑、竹简、纸张、屏幕等)
文字的载体上只有字形,没有语音。因为文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复杂的工具,而人要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就必须有专人进行传授。
因为文字的字形都是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。比如:“书”“book”都是表示可以看的书,只是字形不同。
中国古人是根据汉语语音的音节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来创造字形,西方人是通过分析语音的音素来创造字形,因此,文字的字形都与语音有联系,都能读出语音,但“书”是字形,不是一个音节;“b”“o”“o”“k”是字母的形,不是四个音素,“book”是字形,不是音节。
以汉字为例,中国教育的传统是先识字,后读书,识字就是让学生看到字形发出语音,使字形和语音在人脑中建立联系,使用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等识字课本。学生识字后读《四书》《五经》等经典古文。学生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学习写字和写文章。
人获得读写文字的能力后,因为意义使字形和语音在人脑中建立了联系,于是人就能把无形的语言写成有形的文字,也能把无声的文字读成有声的语言,丰富和提高了语言能力,这是语言和文字通过人脑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,语言和文字的关系,见下图:
(语言以音示意,文字以形示意,语音和字形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,所以语言和文字可以相互转化)
今天我们听不到孔子和孟子的语言了,但是通过阅读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。语言一时传,文章千古在。文以载道,文字是记录思想的工具。文字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,文字使人交流思想突破了时空的限制,使人的思想文化得以传承并更为广泛地传播,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。
文字不是语言,文字能力不是语言能力,2005年北京语言大学张朋朋先生就提出应该区分“语言能力”和“文字能力”。
但是今天,为什么我们还把听说和读写都叫做语言能力?为什么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?为什么把白话文叫做现代汉语?把古文叫做古代汉语?为什么我们不区分语言和文字呢?因为我们把文字当成语言了,把文字能力当成语言能力了。
为什么我们会把文字当成语言,把文字能力当成语言能力呢?因为我们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,不是记录思想的,我们接受了“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”这一文字观,把书写的文章也叫语言,叫做“书面语言”或“写的语言”(written language)。“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”是西方语言学的文字观,西方语言学家认为拉丁字母文字表现(代表)语言,认为英文是英语,法文是法语,他们长期以来根据文字研究语言,把文法(grammar)当成语法,把教文字当成教语言。我们中国的语言学家接受了西方语言学的文字观,甚至认为这一文字观是不容置疑的公理。
因为西方拉丁字母文字也有字形,字母也是视觉符号,字母拼合的字形也是表示意义的。西方语言学家的错误是把有形的字母当成无形的音素了,把有形的“word”当成无形的语音了,西方人长期把他们的文字看作“可视的语音”。
(Book这个字是由四个字母拼合的字形,不是语音)
(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“文字表现语言”)
索绪尔之所以认为“文字表现语言”,就是因为他认为“语音是有形象的”。请问,语音怎么可能有形呢?语音怎么是可视的呢?这不是荒谬吗?呈现在载体上的是字形,不是语音,汉字不是音节,西方拉丁字母也不是音素,文字不是录音机,记录不了有声的语言。文字是表达和记录思想的工具。
结束语
为什么我们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?因为我们接受了西方语言学的错误的文字观。其实,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,而是人类创造的表达和记录思想的工具。因此,我们应该转变观念,要区分语言和文字,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,不仅要研究人的母语是如何自然获得的?也要研究人的母文是如何通过教学获得的?不仅要研究如何进行第二语言教学?也要研究如何进行第二文字教学?
相關鏈接:
张朋朋:语文分开、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
張朋朋:否定西方語言學文字觀,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
张文捷:“否定西方语言学文字观,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国际研讨会发言文稿